20世纪50年代以来,牛蛙饲养业曾在我国几度兴衰,究其原因,首要是牛蛙的饲料及疾病防治问题未处理。
牛蛙的饵料在蝌蚪期和幼蛙、成蛙期有所差异。仔蝌蚪吸取从卵中带来的养分,5-6天后,已成为杂食性动物,以水中的浮游生物、有机碎屑为食,也喜食煮熟的蛋黄、绞碎的鱼肉、动物肉及其内脏和蝇蛆等;孵化后50-60天,可食煮熟的马铃薯、甘薯、米糠、各种饼类及豆腐渣等植物性食物;反常后的幼蛙到成蛙转为肉食性,喜食活饵。幼蛙阶段的首要饵料是蛆、蚯蚓、鱼苗、小泥鳅等,随个别的增加,逐渐捕食较大的昆虫等动物性饵料。死饵(不活动的静态饵料)有必要驯化使其养成习气,不然一般不食,有的甘愿饿死。
依据上述情况,对饲料工业提出下列要求:一是依据牛蛙不同成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特色制造系列饲料;二是饲料在水中稳定性要高,一般要漂浮10小时以上,因幼蛙、成蛙是跳起捕食的;三是从蝌蚪到成蛙发作的疾病是以防备为主,因此要求在饲料中参加抗病添加剂,能防备烂皮病、肠胃炎病、肝病及其他因投喂单一产品饲料而引起的各类养分缺乏症等。现在,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发的抗病型牛蛙膨化颗粒饲料,基本上能满意上述要求,在市场上求过于供。
在牛蛙的饲养中,现在发现有下列首要疾病:
①车轮虫病。该病是由原生动物车轮虫所引起的,常在密度过大、蝌蚪发育缓慢的池中发作。病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,肉眼查询,蝌蚪尾部发白,常浮于水面。防治办法:一是削减放养密度,扩展蝌蚪活动的水体;二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(5:2),全池倾泻,使池水浓度达1.4毫克/升。
②气泡病。患该病的蝌蚪,身体胀大,失去平衡才能,在水面仰游,解剖可见肠内充溢气体。防治办法:一是高温期间每隔2-3天加新水1次,可搭棚遮阴降温;二是捞出患病蝌蚪放于较清凉的水中,用20%的硫酸镁液浇洒,1-2天后再放入蝌蚪池。
③肠胃炎病。该病是由细菌性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。该病发作快,损害大。蝌蚪肠胃发炎充血,肛门四周红肿;幼蛙或成蛙肌体酸软,无力跳动,可形成逝世。防治办法:一是放养前,蝌蚪池做好清塘消毒作业,每亩用生石灰75千克;二是饲料的质料要好,不喂发霉蜕变的饲料;三是每日打扫饵料台的残饵,并冲洗饵料台;四是除坚持水质新鲜外,每周全池倾泻1次漂白粉,使池水漂白粉含量为1-2毫克,升;五是患病时,可用0.01%-0.05%的食盐水浸泡。
④红腿病。该病多发作于密度过大、水质差的池塘中。患病牛蛙大腿腹部与前肢之间的皮肤发红,后肢无力,头部伏地,不吃不动,3-4月后逝世,是牛蛙饲养中最常见最风险的疾病。防治办法:一是对养蛙池定时进行消毒,以改进水质;二是病蛙用20%磺胺脒溶液浸泡24小时,能够治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