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芝造桥虫(学名待定)属鳞翅目尺蠖科。该虫损害灵芝子实体,初龄幼虫在菌盖外表和边际取食,构成凹塘和缺刻,3龄今后可直接蛀入子实体内部,一起排出很多粪便,不只污染菇体,一起引起绿霉菌等杂草繁衍,有害灵芝成长,使产值下降、质量受损。
(1)形状特征成虫:体长12毫米,翅展25~28毫米,体灰黑色;触角丝状,前翅外缘有8个小黑点,前缘中心有一个较大的黑点,后翅灰白色。卵:扁圆形,高0.6~0.7毫米、横径0.4~0.5毫米。初产时乳白色,孵化前灰绿色。幼虫:老熟幼虫体长22~25毫米,头部黑色,体灰黄色,体表有黑褐色的瘤状突起,进入4龄后体节上有黄褐色的斑纹。腹足2对,着生于第6腹节和臀节上,行走时呈拱桥状,犹如手指量物。蛹:体长11~14毫米,纺锤形。
(2)发作规矩7~8月份为虫口发作的顶峰,对灵芝损害最为严峻。据蒋时察报导,大田小棚薄膜草帘掩盖培养的灵芝,7月上旬培养的袋害率达13.3%,8月上旬培养的袋害率高达42%;室内和大棚培养的被害率分别为6.2%和8.5%。
(3)防治办法①在通气口处装置纱网、纱门,避免成虫飞入产卵。②药剂防治:苏云金杆菌(bacillusthuringiensis缩写为b.t)参加万分之一的菊乐合酯复合剂1000倍,对幼虫的防效达94.8%。菊乐合酯1000倍,防效达10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