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丝葚霉:即褐色石膏病,由丝葚孢霉侵染所造成的,是双孢菇培养中的常见、多发病害之一。发病症状:初期在其发作部位长出白色斑驳状霉状物,便是病原菌菌丝,病斑逐步扩展和增厚,中心部分黄化,边际持续外延性成长扩展,至老练时,病斑表面似黄褐粉状物,好像滑石粉染色。该病菌与双孢菇菌丝抢夺营养、水分及生存空间,致使菌丝成长困难,菇床中后期患病时,轻则出菇少,重则底子不出菇。其侵染途径为覆土资料或基料,也可随气流、人体、虫体进入菇棚,此外,基料ph值偏高时,有利于该病的发作并加剧损害。防治办法为:正确处理覆土资料;正常调配基料,使ph值在8以下;推行二次发酵技能;发病后应彻底铲除带病覆土,发病部位可撒施过磷酸钙掩盖,喷施50倍甲醛或5%碳酸溶液。
干腐病:幼菇阶段菌盖顶部发作褐色或浅褐色小斑驳,跟着子实体长大而逐步扩展其面积,最终连片构成褐色斑块,使菌盖中部构成洼陷;病菌侵染至菌柄时,则在菌柄上构成褐色竖向条斑。患病菇体呈浅黄褐至灰白色,逐步干缩,无异味。这是轮枝霉菌损害。轮枝霉很多存在于土壤棚体资猜中,人体、东西及害虫也是病菌孢子的一般带着载体。一般防治办法为:严厉处理覆土资料,参加牛粪、麦糠、稻壳等有机资料时,有必要事前经腐熟处理;制造覆土资料后,用多甲溶液进行堆闷处理,以尽可能多地杀死病菌孢子或按捺其菌丝体的成长。耕种后,应距离3个星期一次对棚体墙面、地上以及进出口、通风口等喷洒800倍多菌灵溶液,并可在该药液中参加0.15%敌敌畏,趁便驱杀害虫。发病后,应及时铲除患病菇体,刮除一层覆土后,及时替换处理后的覆土资料,并视发病程度制造30倍~50倍甲醛溶液和0.5%~1%漂白粉溶液予以替换喷洒,避免蔓延性损害。